最近,表姐老向我诉苦,说她三岁的外孙女玥玥现在变得很霸道,自私,什么东西,只要说是她的,她就不允许别人碰。在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玩,只要是她拿的玩具,就会紧紧攥在手里,如果别的小朋友向她要,她更是一连串串的“不不不”。
有一次,邻居两岁的朋朋看上了她手里拿的芭比娃娃,非得问她要。朋朋奶奶是个慈祥和善的老太太,表姐有时候忙得错不开手的时候,把玥玥放在朋朋奶奶那里让她看会儿,老太太总会笑咪咪地让她忙去,别担心。平时玥玥和朋朋相处得也挺好,可这次,不知道怎么会事,玥玥就是不答应。
表姐把能想到的哄孩子的话都用遍了,什么“能和其他人一起分享的小朋友才最棒”,什么“你把娃娃给朋朋玩会,婆婆下次给你买个更好的”,什么“姐姐就要让着小弟弟”等。嘴皮子都磨破了,玥玥还是坚决地摇着头,把娃娃紧紧地藏在身后。
“不!这是我的!”玥玥态度很坚决。我只好继续好言相劝。
“车是你的。可小弟弟还不会走路,姑姑抱着他很累。姑姑都抱不动了,让弟弟坐一会儿,你再坐,好不好?”
“不好。这是我的。”
你看,这独生子女就是这么“独”。我不再动员孙女了,于是我决定抱抱我的大外孙子:“来,张博威,让姥爷抱抱。”我刚伸手接过外孙子,这时候,玥玥立马就从她的小童车上下来,高姿态地让给弟弟说:“弟弟坐。”
回到家里,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呢。只见玥玥这时就像这个家的小主人似地,歪着头,面对着弟弟,用小手指着我,大声介绍说:“张博威,这是我的爷爷!”然后,又用小手指着她奶奶,大声说:“张博威,这是我的奶奶!”
我们大人一听,不禁面面相觑,摇着头会心地笑了起来。这个小精灵!谁也没有训练过她,她却懂得哪个词汇该发“重音”。她在介绍时,特别加重“我的”这两个字。噢,孙女这不仅仅是向她的小表弟介绍家庭成员,更重要的是向小表弟郑重声明:这爷爷、奶奶都是“我的”,不是你的.你可甭想把我的爷爷、奶奶抢了去!
外孙子愣愣地听着,他根本听不懂这个小姐姐在说什么,没有任何反应。孙女这样特别突出“我的”两个字,分明反映独生子女“独占”、“独霸”、“独享”的典型心理特征。孙女经常到我们家,每星期呆一天,外孙则很少来,孙女自然认为这个家里的一切都是属于她了,就连我们这当爷爷、奶奶的,也成了她的“私有财产”,只属于她一个人。幸好现在外孙还不会说话,懂得的事情还很少。一旦他也长到像孙女这么大,他也知道我是他的姥爷,那是他的姥姥。到那个时候,这两个孩子恐怕就会“针锋相对”,有“架”可吵了:她说“这是我的爷爷”,他就会说“这是我的姥爷”;她说“这是我的奶奶”,他就会说“这是我的姥姥”。到那时候,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可有热闹看了。
头天晚上,儿子和儿媳妇事先教了好半天,告诉玥玥说,张博威比你小,他是小弟弟,你是小姐姐,明天你要哄着他玩,把玩具拿给他,要让着他。孙女好像听懂似地,一个劲地点头。可这一天两个孩子到了一起,满不是那么回事。博威刚拿起一件玩具来,玥玥看到了,边哭边大声说:“这是我的!”说着就动手抢过来,跑着藏到爷爷奶奶的卧室里。等她回来一看,博威又拿起另外一个玩具,于是又急了,又大声说:“这是我的!”又夺过来,藏到卧室里去。头一天她爸爸妈妈嘱咐的话,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儿媳妇见状不无担心地说:“您说,现在的孩子这么自私,以后可怎么办呢?”
好吃的独食,好玩的独占,一切好处都独享;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.一旦到手,就别想再要过来。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,独生子女则更为严重一些。然而,孩子总是把“我的”挂在嘴边,我们对此并不能简单地扣上“自私”的帽子加以斥责。一是因为孩子本身并不知道错在哪里,讲不能自私的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;二是孩子总说“我的”,并不都是因为“自私”,而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。
家长们可能注意到孩子一般从2岁起,就爱说“这是我的”等。其实,2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“我”字的含义。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,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,一切体验或感知的事物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,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-的身体关联起来,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,处在“自我中心”年龄阶段。你看,是自己的东西,小孩子说是“我的”,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,也说是“我的”。这足以证明,两三岁、四五岁的孩子总是说“我的”,并不单纯就是自私的品性,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。
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意识到有个“自己”,“我”这个词进入他的生活以后,就会不断地试着运用。他会逐渐地通过大人的启示,对“所有权”有点儿模糊概念了。比如:“这是爷爷的东西,不能动。” “这个娃娃是给你的,要收好,可别弄坏了!”这样,孩子自己的玩具当然不能给别的孩子玩。而见到别的孩子拿着与自己的不同的玩具,他也要去“抢夺”。在大人的眼里,这叫“抢夺”,但在孩子眼里,那就不是“抢夺”了,而是经不住诱惑“拿”过来,因为“所有权”的建立远远还不成熟。
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,也不是天生的大方。要培养孩子心里有别人,能与别人分享,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。比如,买了好吃的东西,让孩子主持进行“分配”,大人孩子每人一份,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给爷爷奶奶;如果爸爸还没下班,要启发孩子主动给爸爸留一份;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.事先要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,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,或交换玩具玩。孩子这样做了,家长就要给予表扬。
下面再展示几个案例吧...
因为从事职业的关系,不免对家门口的孩子多了些关注,这些孩子也确实是体现了一些问题,并且很有代表性。
-1-鱼鱼
鱼鱼是个漂亮的小姑娘,今年只有6岁,还在上幼儿园,但每次到了周末就会涂上她妈妈的口红,拿上她妈妈弃用的包包,带上游玩的水果,走出家门,和人玩耍。
重点是鱼鱼不会和任何人分享本该由她奉献的水果,倒是扑上去抢别人的小蛋糕。
大家私底下都管鱼鱼叫自私鬼。
自私,算是有一些吧,如果你见过鱼鱼的妈妈,她的妈妈很精致,小小的瓜子脸,看不出年龄的装扮倒像是鱼鱼的姐姐,也是不管邻里除了什么事情都是不付出,但只要有好处,就会出来争抢,倒是觉得鱼鱼这样才是她妈教育出来的。
寄语:父母的影响,尤其是妈妈的影响,注意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性格塑造,可惜太多的家长都还是不及格的自私鬼。
-2-乐乐
乐乐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,而且乐乐的长得比较帅气,周围的小女孩也特别的多,他们一起玩过家家,玩的可厉害了。
但是乐乐有一个毛病,害怕别人抢自己的东西,就说乐乐他妈给乐乐买了一个大蛋糕,乐乐就只想自己一个人独占,不想和小朋友一起分。
乐乐说,不喜欢和人分食。
乐乐的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,乐乐也是过的比较孤独,所以一旦有了什么就恨不得死死的捏在手里。
寄语: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多数会给同龄人留下自私的感觉,因为她们不敢付出,害怕付出,也同样害怕得到。
-3-兵兵
兵兵是个很帅气聪明的小伙子,虽然今年才5岁,却受到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,兵兵在同学间也是很受欢迎的那一个,什么节目他都参加,算是个“小名人”,但是所有和兵兵亲近过的小朋友,都会远离。
因为兵兵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想的都是自己,就说上次玩滑滑梯,兵兵就把和自己一起玩的小朋友推开,自己去玩。
所以小朋友们都觉得兵兵很自私。
但没有人知道兵兵家的房子很大,只有他一个人,妈妈很少回来。